- 投稿郵箱:qizhixmt@126.com
這樣一個大國,這樣多的人民,這么復雜的國情,領導者要深入了解國情,了解人民所思所盼,要有“如履薄冰,如臨深淵”的自覺,要有“治大國如烹小鮮”的態(tài)度,絲毫不敢懈怠,絲毫不敢馬虎,必須夙夜在公、勤勉工作。
——2013 年3 月19 日,習近平在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(lián)合采訪時的講話
“治大國如烹小鮮”語出老子《道德經》第六十章:“治大國,若烹小鮮。以道蒞天下,其鬼不神。非其鬼不神,其神不傷人;非其神不傷人,圣人亦不傷人。夫兩不相傷,故德交歸焉。”意思是,治理大國,好像煎烹小魚一樣不能隨便翻滾。以“道”治理天下,鬼怪就不靈了。不是鬼不靈,而是它起的作用不傷人。不但鬼的作用傷害不了人,圣人有道也不會傷害人。鬼神和有道的圣人都不傷害人,人民就可以享受到德的恩澤。
“治大國,若烹小鮮”是一句流傳極廣、對中國政治家影響甚大的名言,后世很多學者與政治家根據(jù)自己的理解對之有不同詮釋。但無論將“小鮮”解釋為“小魚”還是“美味菜肴”,其核心都是以烹飪比喻治國:“烹小鮮”不能隨意翻動,油鹽醬醋要恰到好處,火候要掌握得當,否則就會或爛或焦,過咸或過淡。治國亦然,不能朝令夕改亂折騰,不能操之過急求政績,不能懈怠馬虎不負責。
“治大國如烹小鮮”,形象地道出了國家治理應該秉持的理念和精神。習近平在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(lián)合采訪時,以此表達自己的治國理念,頗有深意。“烹小鮮”,前提是準確了解“小鮮”的特點,然后根據(jù)其特性添加調料,控制火候。“治大國”,同樣要先了解國情、體察民意,才能以民為本、尊重規(guī)律、勵精圖治、科學施政。“烹小鮮”是日常生活小事,尚需要用心、盡心方能做好,“治大國”乃關乎國家前途、民族命運之大事,更需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與責任感。
“治大國如烹小鮮”充分體現(xiàn)了老子“無為而治”的哲學思想。“無為而治”并非消極地放任不管,無所作為,而是在順應事物客觀規(guī)律的前提下有所作為。就治國為政而言,執(zhí)政者做出的任何決策,都要尊重歷史發(fā)展規(guī)律,尊重社會的自然秩序,尊重民心民意。政出頻繁、朝令夕改、追求政績的“拍腦子”決策,憑感覺折騰的“擾民”決策,都無法讓老百姓安居樂業(yè),更妄談富國強兵。這也是為什么習近平要求“領導者要深入了解國情,了解人民所思所盼”,因為這是“治大國”之前提基礎。
據(jù)不完全統(tǒng)計,迄今為止,《老子》是目前世界上除《圣經》外翻譯最多、流傳最廣的經典著作。在西方,老子的“我無為而民自化,我好靜而民自正,我無事而民自富,我無欲而民自樸”的思想被普遍認為是人類自由主義思想的最早先驅。許多外國領導人喜歡老子的名句,如里根在1982 年國情咨文中就曾引用“治大國如烹小鮮”,梅德韋杰夫在2010 年的一次國際會議上也曾引用老子的“知行不殆”。所以,習近平在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(lián)合采訪時以“治大國如烹小鮮”表達的治國理念,是一個可以被世界理解的理念。
習近平引用“治大國如烹小鮮”來表明自己的治國理念,體現(xiàn)了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對他執(zhí)政思想的影響。事實上,除了“治大國如烹小鮮”,習近平很多治國理念,諸如以民為本、政通人和、尚賢重才、建設節(jié)約型社會等,都能看到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精華對他的深厚影響。習近平在各種場合大量引用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典籍的經典名句,也是在向國內外展示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精華的非凡魅力,激發(fā)人們對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的興趣與關注。
(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授權連載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)
( 編輯:王楠 送簽:王楠 簽發(fā):張莉 )
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
轉載請注明來源,京ICP備18060497號-1,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